「頭痛不再來」-頭痛知多少
大多數的人都有頭痛的經驗,如感冒、發燒、生氣、焦慮、失眠、壓力、女性生理期、甚至某些食物或藥物都可能會誘發頭痛。丹麥的研究調查顯示,成年人中93%的男性與99%的女性畢生會發生一次以上的頭痛,而有1/3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曾經歷一次嚴重的頭痛。如果只是暫時性的頭痛,通常只要引發起頭痛的原因消退頭痛自然會消失,但有相當比例的人受到慢性頭痛的困擾,尤其是女性(男女比約1:2),因此頭痛可說是最常見的神經症狀之一。
廣義的頭痛包含源自頭顱和顏面部位的疼痛,很多人常認為頭痛就是腦內有問題,其實人的腦實質本身並無疼痛感覺,會產生疼痛感覺的顱顏部位構造包括皮膚、肌肉、骨膜、關節等頭顱外層結構,以及腦膜、顱底的大動脈與神經根等顱內結構,所以大多數頭痛的原因都是來自於頭顱外部。
4大常見頭痛類型
1. 偏頭痛
特徵為頭部一側或兩側反覆搏動性的疼痛,頭痛程度中等至重度,持續時間4-72小時,常會影響日常活動與工作,有些人會伴隨有噁心、嘔吐、怕光、怕吵或視覺障礙的症狀。
2. 緊縮性頭痛
患者常抱怨整個頭被壓得緊緊的或是脹脹的感覺,頭痛主要位在前額及雙側太陽穴,常會延至頭頂及頸背位置,甚至整個頭部都在痛。
頭痛時間短則半小時長則會持續一星期,除了頭痛之外還常合併有頸肩僵硬或頭暈症狀,並具有至少兩種疼痛特徵(即輕度至中度疼痛強度、雙側、無搏動、緊繃帶、緊迫或緊繃的感覺,並且沒有因運動而加重症狀)。但不會伴隨噁心、嘔吐及畏光。
3. 叢集性頭痛
常發生在季節交換時或是特定時節,持續頭痛數天至數週,發作頻率從2天一次到1天多次,因此稱為叢發型頭痛。
頭痛位於眼框周圍或太陽穴單側劇痛,伴隨同側顏面的症狀如紅眼、流淚、鼻塞、流鼻水、前額流汗、瞳孔縮小等症狀,如不治療可持續疼痛15至180分鐘。
4. 頸源性頭痛
顧名思義是由頸部引起的頭痛,包括頸部活動範圍減少、面部或頭部一側疼痛、頸部疼痛和僵硬、眼睛周圍的疼痛、一側的脖子,肩膀或手臂疼痛、某些頸部運動或姿勢觸發的頭痛、對光和噪音敏感、噁心或模糊的視野等症狀,來源是由頸部的結構性問題引起的,通常是由於上頸椎問題所致。有些人會因長期姿勢不良、過度勞累和精神緊繃造成後頸部肌肉僵硬疲勞產生頭痛。
另外是頸部受傷後,比如鞭尾症候群而出現頸源性頭痛。某些醫療狀況包括:腫瘤、骨折、感染或上脊椎關節炎。
了解頭痛的紅旗警訊
大部分的頭痛都不會造成生命危險,但是如果有以下這些情況,建議立即就醫檢查,像是顱內出血、腦膜炎、顱內動脈瘤或是腦腫瘤等問題可能暗藏其中,延誤治療,恐帶來致命風險!

想改善頭痛您可以試試「運動」
運動治療相關研究顯示,當一個平常不運動的偏頭痛患者,實行數星期的運動療程(每週3次每次30分鐘)之後,他的頭痛次數可減少到過去的 50%以下。
另外,許多研究則是顯示運動對情緒改善的效果,隨著運動強度增強與時間拉長,運動者會因運動使腦部化學物質改變而產生的愉悅狀態,藉此也可緩解頭痛。
雖然在運動之初,有些人會因運動而有頭痛發生,通常是因為運動強度增加得太快而造成這種現象。但隨著訓練進行及體能改善之後,這情形也會跟著消失。
因此,建議頭痛病人應從低強度運動開始,維持較久的運動時間,逐步提高運動的品質與強度,這種細水長流的方式是很有幫助的。
針對緊縮性頭痛與頸源性頭痛患者,有部分是因為肩頸肌肉過勞而引致肌肉緊繃、無法放鬆所引發的頭痛。因此,持續而定期地肩頸運動,伸展放鬆背部筋膜,增強上背、肩膀、頸部及頭部的肌肉,以改善肩頸的姿勢,延緩骨質和韌帶退化的速度,可有效預防與緩解這類型的頭痛。莫讓頭痛只醫頭,解鈴還需繫鈴人,惱人的頭痛須讓醫師進一步檢查。

→點此專家報您知4招舒緩頭痛招數
→點此看最新運動資訊
#運動醫學新知 #頭痛
